【診療札記】
人的許多原理,有時跟天地的許多道理很接近。
今天上午,一位曾經上過我的課的杭州孟姓中醫師,帶來了一位抱怨長期後腦勺頭痛的患者。因為病位在肩頸,所以孟針灸了風池、巨骨……等肩頸穴位。但患者只感覺療效似有若無,還是頭昏頭重。
我摸一摸患者,除了頸項筋膜之外,從左側背部一直有着扭曲張力到左側會陰與大腿。便數落了孟一頓,上過我的課,肩頸痛怎麼會針肩頸呢?要他摸摸背部張力的路徑,要處理張力源頭才是。
但孟說左側的背部的皮膚並沒有很緊繃啊?我就帶著他的手挪動兩側背部筋膜比較差異。左側雖然皮垮,但是挪動時只能動到淺層皮膚,中層以內是不可動的。相較之下右側可由淺層帶動到深層,如同賭桌上荷官攤平一疊撲克牌。
我指著腰上一個張力如漩渦般扭曲的點說:「就是這(兒)」。我讓孟兩手搭著患者上背與頸部,再往腰一針層層撥開。患者唉呦一聲,說左鼠蹊部有個痠爽感,與此同時肩頸背腿的筋膜也一同平順了。我讓患者起身,患者說頭輕了,眼也亮了,連他沒說的肩痛與胃痛也舒坦許多。
我回答孟,一個健康的筋膜系統可喻為一條平順的河流。而河流會蜿蜒扭曲,通常是兩種狀況:
要麼是地貌的起伏改變了(用力習慣偏向某側、結構實質性受損……);
也可能是一塊大石頭堵塞河道(肌肉過勞痙攣、沾黏、疤痕……)。河道扭曲是為了保持最低限度的流動,是河流的生存之道,而筋膜也是一樣的道理。
要讓河道暢通,我們可以選擇暫時改變地貌接順河流(擺位引發還原);或是處理掉大石頭,河流失去蜿蜒的理由,自然會還原。這患者的大石頭在腰上,筋膜活性又還夠,有機會藉由「點」改變整體。人法地,地法天,醬明白嗎?
孟聽完直說明白,若有所思的發呆着。我是不知道他聽不聽得明白,反正把筋膜比喻為河流好像感覺蠻有哲理的。